创客100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 正文

拥硅为王,日赚过亿,通威股份问鼎新“光伏之王”

2022-11-04 11:56 来源:未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砺石财经,作者 | 李平

  拥硅为王,日赚过亿

  继半年报超隆基绿能问鼎光伏行业“盈利王”之后,又交出了一份炸裂的三季报。

  10月25日晚,发布2022年三季度报。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20.84亿元,同比增长118.60%;实现归母净利润217.30亿元,同比增长265.54%。

  其中,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7.45亿元,同比增长107.30%;实现净利润95.07亿元,同比增长219.12%。由此计算,三季度日赚利润1.03亿元,俨然成为一部疯狂赚钱的机器。

  多晶硅价格的大幅上涨成为业绩暴涨的主要原因。2021年以来,受产业链供需错配影响,多晶硅致密料价格已经突破30万元/吨,相较于2021年初(8万元/吨)累计上涨近4倍,相比2022年年初涨幅超过30%。

  根据2021年报数据,硅料业务毛利率达到66.69%,电池片及组件业务毛利率为8.81%,饲料业务毛利率为0.48%。在毛利构成上,硅料业务对的毛利贡献度达到71.20%。

  截至2021年年末,产能达到18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2%。2022年上半年,乐山二期5万吨、保山一期5万吨高纯晶硅项目的产能释放,包头二期5万吨项目于6月份顺利点火。随着新建项目的陆续投产,硅料业务国内市占率已经近30%。

  在硅料价格持续上涨的背景下,毛利率一路攀升。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综合毛利率达到38.59%,较去年同期提高了21.11个百分点。

  今年8月,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在包头市和保山市各建设年产 20 万吨高纯晶硅及配套项目,单项目投资预计 140亿元,预计将于 2024 年内竣工投产。

  根据此前产能规划,2023年年末的硅料产能将达43万吨。若上述两个项目建成投产,硅料产能将达到83万吨,这一数字将大幅超过2021年度全球产能(51.9万吨),这也确保了通威将继续稳坐全球硅料产能头把交椅。

  持续不断的硅料大单应该是大举扩产的底气所在。据统计,2022年以来,已经与隆基绿能、双良硅材料、晶科能源等公司签订了6笔百亿级以上硅料大单,硅料总计超过144万吨,总金额超3500亿元。

  随着产能的不断扩张,硅料供给过剩的隐忧也开始出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多晶硅扩产项目多达10个,总投资额近1200亿元。预计到2022年年底,全球硅料总产能将达到118.73万吨/年。

  从需求端来看,按照2023年300GW的全球装机量计算,对应硅料需求约为100万吨。由此计算,2023年硅料供给的紧张局面有可能缓解,硅料环节的暴利局面或将不复存在。

  自7月5日创出76.86元的历史最高价以来,股价持续回落。截至10月27日,通威股价报收于47.08元,区间跌幅接近40%,由此不难看出投资者对硅料过剩的担忧。

  但从单季度数据来看,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17.45亿元,净利润为95.07亿元,均创出单季度新高,这说明硅料环节仍处于高景气周期,“烈火烹油”的局面还能持续一段时间。

  双料冠军,成本专家

  成立于1986年,前身为眉山县渔用配合饲料厂,早期主营业务以水产饲料、水产养殖为主。2004年,成功登陆上交所,已是国内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商。

  2016年,先后收购控股股东通威集团旗下的永祥股份(多晶硅料)、合肥通威(电池片)以及通威新能源(光伏电站),全面切入到光伏行业,形成了饲料+光伏双主业发展的局面。

  根据2021年年报数据,在营收构成中,饲料及相关业务收入占四成,光伏业务收入占六成;但由于毛利率较低,饲料业务在中的毛利占比不断下降,2021年度仅为13%左右。与此同时,考虑到在硅料和电池片领域的优势地位,二级市场投资者基本上已经将看做是一只光伏概念股。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硅料位于光伏产业的最上游,属于光伏产业的核心原材料。一般来说,硅料产线的单位投资额在 10 亿元/万吨,对于一个4万吨的项目来说,投资预期就将是40亿元级别,远高于其他环节。此外,硅料项目从开始投入到爬坡到满产状态也将需要3年或者更长时间。

  因此,由于硅料生产具有投资金额大、投产周期长,工艺复杂等特征,外行很难进入,行业市场竞争格局相对稳定。国内市场主要由通威股份、保利协鑫、大全能源、特变电工(新特能源)等四家公司主导,整体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国外市场主要玩家仅仅剩下德国瓦克、韩国OCI等少数几家企业。

  除了规模优势之外,的成本控制能力在业内也是首屈一指。在多晶硅的成本构成中,电力成本占比在40%左右,而多晶硅生产基地主要在乐山、包头、保山等水电、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具有很大的成本优势。

  除了硅料环节之外,在电池片环节也极具竞争优势。PVInfolink统计数据显示,电池出货量自2017年以来已连续5年全球第一,也是行业首家电池出货量超过100GW的企业。截至2021年末,电池产能 45GW,占比 11%,位于行业第一。

  InfoLink调研数据显示,上半年电池片出货量前五企业分别为、爱旭股份、润阳股份、中润光能、捷泰科技,继续保持第一。

  与硅料环节类似,在电池片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来自其成本优势。据年报披露,2021年度,PERC电池平均非硅成本已降至0.18元/w以内,较上年下降11%,属于业内最低水平。这其中,大尺寸非硅成本下降更为明显。截至2021年末,182及以上大尺寸产能占比已超过70%。

  截至2022年6月末,通威电池太阳能电池年产能已达54GW。预计到2022年底,公司将形成超过55GW产能。

  与硅料、硅片领域的垄断竞争格局不同的是,目前电池片市场竞争格局仍较为分散,这也导致了产业链价值不高,生产企业毛利率水平较低。尤其是2020年以来,由于硅料、硅片环节攫取了产业链的大部分利润,位居中游的电池片环节盈利能力一再被压缩。

  在此背景下,尽管电池片毛利率水平仍高于竞争对手,但相较2020年之前仍出现了大幅下滑。2021年,电池片及组件环节(主要是电池片)毛利率仅为8.81%,相比2019年同期水平(20.2%)已经腰斩。

  不过,正是基于巨大的电池片产能所带来的协同效应,才让敢于在硅料领域逆势扩产,这与隆基在硅片—组件领域的一体化优势非常类似。而为了获得更强的一体化优势,又开始大举进军组件环节,完成了产业链上的最后一块拼图。

  进军组件,未雨绸缪

  8月18日,通威股份预中标华润电力3GW组件集采,宣示着公司吹响了进军组件行业的号角,并由此引起了光伏行业不小的震动。

  消息曝光之后,光伏板块多家上市公司股价大幅下挫,其中天合光能下跌15%,隆基绿能跌近8%,组件企业受伤最为严重。

  9月底,正式宣布,公司拟在盐城建设年产25GW高效光伏组件制造基地项目,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约40亿元。

  作为硅料、电池片环节的双龙头企业,进军组件将给行业带来的冲击力不可忽视,这也让二级市场投资者增加了对组件环节产能过剩的担忧。而作为一个组件新入局者,能否在竞争激烈的组件领域杀出也尚属未知。

  不过,通威此番进军组件也颇有逼上梁山的味道。据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6月以来,行业内外已有24家企业宣布进军多晶硅领域,的大本营已经遭遇到多方进攻。

  另一方面,产业链一体化已经成为光伏头部企业共同的选择。其中,隆基不断扩大单晶硅棒和切片,同时加大对电池片和组件环节的投资;另一方面,组件企业天合光能、阿特斯等企业则加大对硅料及硅片领域的投资力度,希望利用一体化布局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产业链利润。

  不难看出,作为现阶段的光伏“盈利王”,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不可谓不大。因此,向下游组件环节拓展就成了一种未雨绸缪之举。未来,一旦硅料价格因产能过剩而下跌,组件环节就会迎来转机,也将由此得以平滑利润。

  纵观行业近2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降本增效”、降低度电成本一直是光伏行业的“第一性原理”。随着技术进步对产业链影响力的降低,垂直一体化已经成为龙头公司降低成本的首选。根据安信证券的测算,硅片+电池片+组件一体化的单瓦毛利相较于电池片+组件一体化、组件专业化分别高出43%和118%。

  此外,强大的资金实力正成为拓展版图的强大后盾。截至9月末,公司账面现金为272.24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为46.50亿元,短期可以动用的流动资产超过300亿元。

  随着大举进军组件领域,光伏龙头隆基绿能迎来了最有实力的一个挑战者。

  一直以来,隆基绿能是A股乃至全球的“光伏之王”。但进入到2022年以来,已经乘着高价硅料的“东风”荣登光伏板块营收、净利润双冠王。从前三季度看,营收、净利润分别超出隆基绿能151亿元、107亿元。但从市值来看,隆基绿能市值仍超出通威1600亿元。显然,隆基与通威的王者之争,也正成为光伏行业最大的悬念所在。

免责声明: 创客100遵守行业规则,本站所转载的稿件都标注作者和来源。 创客100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创客100”, 不尊重本站原创的行为将受到创客100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 如有异议可投诉至:admin@100tm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