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100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 正文

飞行器带领人类探索太空世界奥秘

2022-12-01 16:29 来源:百科密码     

  马赫,知道吗?

  你听到这个问题之后,也许正在在心里回忆自己认识哪些“老马家”的人。

  先把你的朋友圈放一放,这里说的马赫是一种单位,专门用来衡量运动中物体的速度。

  马赫是什么?

  马赫的定义是速度与音速的比值。所以,1马赫就是一倍音速,相当于声音的速度乘以1.

  那么,声音的速度是多少呢?

  这个问题可就难了。声音本质上是一种震动。当一个物体发生震动,它就成为了声源,从自身开始,把震动通过周围的物质传播出去。

  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传播声音的原理是它们会随着声源的震动而震动。组成空气的气体分子、组成水的水分子和种种固体物质都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当然,在真空当中什么分子都没有,声音自然也无法传播了。

  从声源发出的震动经过介质,达到我们的耳朵里,引起耳朵里鼓膜的震动,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至于声音的速度有多快,取决于介质的密度,也就是介质中的分子、原子有多密。简而言之,就像是大家排排站,击鼓传花。人越多,站得越密,传得也就越快。

  可是,密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以最常见的空气为例,温度越低、海拔越高,空气就越稀薄,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度就越慢。

  因此,为了研究方便,科学家们将温度为0℃、在纬度45度的海平面上测定的气压定为标准大气压。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为15℃时,声音的速度是344米/秒,这就是标准音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标准音速就可以了。不过工程师们在计算飞行器的速度时,就要根据飞行器在大气层中的位置来计算不同阶段的音速。

  为什么飞行器才使用马赫?

  我们平时走路的速度大约是1.5米/秒,为什么不可以说是0.004马赫?

  还有公路上的限速都以“公里/时”为单位,为什么不也改成马赫?这样看着多高大上啊!

  在日常生活里,使用什么速度单位都是为了便于人们理解。如果大家愿意使用马赫,也不会造成任何严重后果。

  然而,如果飞行器不使用马赫作为单位,飞行员可就惨了。使用以音速为标准的马赫,才能让飞行员及时意识到,自己什么时候要撞上音障。

  音障是什么?

  上文提过,物体声音来自于物体的震动。那么,物体在震动时也会发出声音,会带动周围的介质一起震动。

  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空气分子随声源发出的震动被压缩,随后复原,将声音一波波传递出去。因此,空气被压缩又复原的速度就相当于在同样条件下的音速。

  当飞行器在空气中行进时,它周围的空气也会被它推动。这时,飞行器前方的空气无法及时扩散,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压缩。

  当飞行器的速度低于音速,这样产生的压缩将被它前方的空气以音速的速度传递。这就好像飞行器一边飞,它前方的空气帮着吆喝“它来了它来了,它脚踏祥云走来了”。于是,飞行器就能像一把刀子一样,在空气里穿行。

  然而,当飞行器的速度达到音速的90%,它就能追上自己发出的声音。飞行器前方的空气还来不及把消息传播出去,飞行器自己就追上来了。这时,飞行器前方的空气会层层压缩,局部气流的速度超过音速,形成激波。这时飞行器身边的压强也会剧烈增加。压强加上激波的危险境地,被飞行员和工程师们称为“死亡漩涡”,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音障”。

  音障会让飞行器浑身颤抖,严重时甚至会把飞行器的翅膀活活撕下来,让它在半空中四分五裂。

  如果天上有一架飞机撞上了音障,地面上的人会听到一声巨响,仿佛凭空发生了爆炸,这就是音爆。被剧烈压缩的空气并没有被束缚住,一边被压缩,一边也会向周围急速扩张,产生声波。炸药引发的爆炸声也是这么来的。

  同时,地面上的人也能看到一个雾蒙蒙的圆锥体,包裹在飞机周围,这就是音爆云。音爆云的形成,也是因为空气瞬间被压缩,导致空气压强增大,其中的水蒸气沸点降低,迅速凝结成水珠。所以,音爆云和真正的云彩,都是由水蒸气构成的。

  不是说飞机遇到音障会四分五裂吗?原来音爆云不是它爆炸了?

  其实,人类飞行器早就能够平安突破音障了。

  飞机如何突破音障

  在二战期间,同盟国和轴心国双方都投入了巨大努力,争先恐后地研发更高、更快的战斗机。在这样的比拼当中,到了二战后期,战斗机平飞时的最大时速已经超过250米/秒,高速俯冲时则很可能突破音速。飞行员们逐渐接近了“死亡漩涡”,却对自己面前的危险一无所知。

  1944年,一位德国王牌飞行员诺沃特尼登上一架崭新的飞机。这架飞机是德军交给他试飞的最新型号,军方希望这名王牌飞行员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改进意见。然而,在一次俯冲测试之中,这架飞机却当场粉碎,飞行员也尸骨无存。

  一开始,人们怀疑是美国空军前来偷袭。但是凭借当时的战斗机,无论哪个国家的火力都不足以让诺沃特尼的座驾粉粹得如此彻底。

  1945年,英国空军在试飞新型战斗机时,发生了同样机毁人亡的事故。一位工程师说,这就像飞机面前出现了一堵墙。

  音障这个词和它带来的危险,才终于为人所知。

  为了突破这个“魔障”,各国科学家和工程师都铆足了劲。很快,在1947年,美国XS-1式(后改名为X-1)试验火箭飞机迈出了超越音速的第一步。这架飞机靠火箭发动机提供动力,并且将传统的钝圆机头改为尖锥,整个飞机的造型也变得尖锐,飞机鼻子上还顶着针刺一样的空速管。

  这种飞机的设计理念是,飞机应该尽快突破音障。在突破过程中,飞机上的每个部位应尽可能同时达到音速,以免机身各部位震荡频率不同导致解体。当然,即便如此,飞机仍然要经过一个极其颠簸的过程,这只能靠材料的强度硬扛。

  凭借这些改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超音速战斗机开始量产。

  到了七十年代,英国和法国共同推出了超音速的民用客机——协和飞机。不过,这款飞机很快就因为油耗过大以及事故频发,退出了市场。因此,虽然人类已经踏出了音障,但是民用客机仍然维持在亚音速水平。

  新的“魔障”:热障和黑障

  随着设计的发展,压缩后的空气无法困住人类的脚步。但是,这可不代表空气就此放了人类一马。

  在超音速时代,飞行器速度越来越快,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大。原本无所谓的小小热量,在飞机速度提升之后,成了危及飞行器的新障碍——热障。

  飞机在起飞、爬升之后,会进入平流层做长距离飞行。在平流层中,当飞机的速度达到2马赫,机头温度升至120℃,达到3马赫之后,温度随之上升到370℃。

  为了轻便,飞机的外壳通常是铝合金,在这样的高温下,铝合金强度飞快减弱,飞机也就变成“烤鸭”了。

  不过,科学家们发现,热障出现在2.2马赫左右。当飞行器速度突破2.2马赫,虽然表面温度仍在升高,但散热能力也随之增强,因此高温不再威胁飞行器的安全。

  这样,问题就简单了。一方面,借助材料工艺的发展,飞行器加装了更耐热、更轻便的钛合金甚至高分子陶瓷外壳。另一方面,科学家们也为超音速飞机设计了水冷系统,人工加快散热速度。

  如果飞行器速度太大,大到足以离开地球、进入太空,就要使用烧蚀材料来散热了。这些材料反其道而行之,非常容易燃烧、融化最后汽化,这些反应都会吸热,因此也降低了飞行器的热量。

  然而,当离开地球的飞行器打算回来,新的障碍又出现了。面对这个障碍,人类目前还是一头雾水。

  2022年即将过去,我国已经完成了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神舟十四号带着航天员进入天宫已经有半年了。当这些航天员结束任务返回地球时,将在大气层内度过无比漫长的五分钟。

  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速度能达到30马赫甚至更高,温度达到两到三千摄氏度。这时,涂装在返回舱外的烧蚀材料快速汽化,空气也在高温下发生电离,最终导致返回舱外包裹着一层等离子体鞘套。于是,返回舱一头撞进了黑障。

  返回舱与地面通讯使用的是电磁波,而电磁波最怕的就是等离子体。等离子体会将电磁波反射甚至吸收,因此飞行器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全部“融化”在这一片高温之中。外界传来的信号也无法突破。整个返回舱如同被一块黑布包裹一般,过程一般在五分钟左右。

  在这五分钟之内,返回舱中的航天员仅凭自己的勇气和毅力抵挡失联的恐惧。而地面指挥中心的人们,也动用了全部的智慧来定位返回舱的准确落点,力求尽早找到他们。

  到目前为止,人类拿黑障还没有办法。无论是消除等离子体的涂料,还是改变信号频率以穿透黑障最薄弱处,这些方法都只能尽量削弱黑障的厚度,却无法真正突破它。

  然而,一代代科学家们仍然燃烧着自己的青春,力求早日照亮黑障,让人类的脚步迈向更遥远的地方。

免责声明: 创客100遵守行业规则,本站所转载的稿件都标注作者和来源。 创客100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创客100”, 不尊重本站原创的行为将受到创客100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 如有异议可投诉至:admin@100tm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