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100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 正文

外资做了一场赌局:逆周期反操作,“危”才是“机”

2022-11-16 15:35 来源:未知     

////

  外资逐利的逻辑,与内房企大不相同,前者显然更擅长等待,后者而今正处低迷,正是反思和调整思路的好时期。

  作者:陈欣苗

  编辑:方原

  设计:岚昇

  逆势加仓房地产,但外资赌的不是住宅。

  最新出手的是黑石。11月8日,黑石在中国的物流地产投资管理平台龙地宣布,即将完成对粤港澳大湾区内面积约28万平方米优质现代仓库的收购。

  完成后,龙地在中国的业务版图将大幅扩张。目前,其在全国范围内管理着超过40个物流园区和占地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的仓库组合。

  与内房企的低迷形成强烈对比,以黑石、华平、凯德、易商红木等代表的外资,异常踊跃。只不过,他们逆势加仓,押注的却是写字楼、物流园、产业园、数据中心等内房企鲜少关注的资产。

  向来不愿“浪费”任何一场危机的外资,是嗅到了什么?

  危,才是机

  逆周期,反操作,妥妥外资手法。

  在周期性显著的房地产行业,亦是如此。而今行业低谷,“不差钱”的外资愈发活跃,趁着市场竞争小,低价捡漏。而今频频现身的华平、凯德、黑石等,便是典型代表。

▲(2021年来部分外资布局,图片来源:中指研究院)

  比如华平。这家起源于美国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是最早进入中国,且在中国投资规模最大的国际私募机构之一。

  梳理华平在国内的投资活动,可一窥外资在地产周期和投资活跃度之间的逻辑。

  1994年进入中国,但2005年,华平才开始投资中国房地产,2006年完成12亿美元房地产基金募集,同年抓住机会对7天连锁酒店进行投资,帮助后者在国内拓展上千家连锁酒店。

  而2005年和2006年,正是外资抄底最活跃的两年。2005年房地产在“国八条”、房贷利率上升等因素影响下,开始进入调整期,房地产成交增幅在二季度开始放缓,并逐步收窄。

  华平之外,这两年,摩根士丹利、高盛、凯德等,也纷纷拿下北京、上海等核心商业物业。

  此后数年,华平在国内均是零星投资,且主要集中于家居零售、公寓等。 直到2018年,特别是2018年下半年开始,华平的地产投资开始加码。

  也是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房企融资端开始收闸,到2020年8月三道红线出台,环境进一步恶化,房企流动性风险愈演愈烈,演化到去年下半年,恒大惊雷,行业雷声不断。

  这期间,华平反而活跃了起来。

  关键之一,是加码城市更新。注意,这里所说的城市更新, 主要是指核心一二线城市存量物业的改造,包括写字楼、商场等。

  早在2018年底,华平便与上海城市更新运营商CREATER创邑共同成立了并购平台,投资总额最高达3亿美元,并计划在3年内达到20亿美元。

  去年下半年的6月、7月,华平更是接连在上海投资成立了两家资管平台,锦和资管(全称“锦和资产管理公司”)和文盛特殊机会资管(全称“文盛特殊机会资产管理公司”)。

  前者华平并未披露投资金额,但立下了“3年500亿资产规模”的宏愿,定位为华平在国内城市更新领域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战略平台,专注投资上海、北京核心地段的存量物业。后者华平拟投资6亿美元,投资包括不良债务及困境企业纾困等多个细分领域,城市更新也是其中之一。

  据彼时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知情人士报道, 在资管圈内,华平加码内地投资早有征兆,“他们最近在一二线城市不停收购商场、写字楼,甚至停车场。”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华平在中国城市更新领域布局的物业总计超过200万平米,改造资产规模近400亿元。

  关键之二,是加速投资产业园和物流园。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华平旗下的东久新宜在内地通过收购和拿地发展的项目超过50个,其中绝大多数为产业园区和物流园区。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 华平明显加快了在中国的投资步伐,新建或收并购的项目超过37个。

  另一典型代表凯德,向来谨慎,也在近两年逆势加仓。

  不久前,凯德才拿下位于北京东三环繁华地段的写字楼物业博瑞大厦,成交价格打了七折。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初至今,凯德内地的投资就新增超百亿元,足迹遍布上海、大连、昆山、武汉、成都、苏州等,投资范围包括产业园区、物流及数据中心。

  在市场信心缺失的当下,凯德管理层反而向外释放了积极信号,“我觉得这三年会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期,凯德应该可以在中国市场有更大作为”,并定下了“ 三年内在中国的资产管理规模翻倍”的目标。

  “在市中心收破烂货”

  单从价格上看,当下确实是一个好时机。凯德七折买下收购优质项目北京博瑞大厦就是典型案例之一。

  不过,逆周期加仓的逻辑, 除了低价,还在于外资较为看重且擅长的资产改造能力,这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买卖经。华平、凯德、黑石等,均是如此。

  在外资看来,物业升级改造是商业地产资产运营和管理的重要内容,需要专业的运营团队作为后盾,打造出新的内容和消费空间,才能释放额外的价值。而改造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投资回报收益。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买入、修复、卖出”。简单来说,就是以低于重置资本的价格买入存量物业,而后通过升级改造来提高租金以及资产价值,持有若干年后,可通过出售退出,获得一次性回报。

  关键就在于“修复”这一步。

  对于北京博瑞大厦,凯德就表示, 其将对该项目进行升级改造,用于提升资产价值,而这也是凯德擅长的内容。

  过往,凯德便通过重新配置店铺单元、调整租户组合、翻新店铺和商场等改造物业方法,实现租金收入的最大化。比如,成都凯德广场通过将B1层长租约的迷你主力店调整成流行品牌专卖店,将该楼层租金提升了28.6%。

▲(凯德部分商业改造案例,图片来源:商业地产头条)

  对于凯德近期收购的北京博瑞大厦,据明源地产研究院分析,参考博瑞大厦周边大厦的平均租金水平,博瑞大厦改造完成之后的租金水平可达到10元/日/平方米以上。据此粗略测算,该项目年投资回报率约为8%。

  华平投资成立的锦和资管也是类似的逻辑。

  锦和资管公司瞄准北京、上海这两座发展空间紧促、土地资源短缺的一线城市,寻找位置优越,但又老旧、收购溢价不会太高的物业。凭借改造能力,来实现“变废为宝”。

  “ 最近三年是收购不良资产的机会。” 锦和资管的另一投资方锦和集团董事长郁敏珺在去年7月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曾如此表示,而锦和擅长在市中心收破烂货。

  她举了北京华联商厦的改造案例:锦和花了改造成本1100多元/平方米的成本,改造之后租金收益6.7元/平方米/天,较改造之前(3元多/平方米/天)的运营效率提升120%。在锦和所做的不少项目中,运营效率提升在100%的并不少。

  华平对这两座城市的城市更新领域亦十分看重,基于稀缺性和流动性,其合伙人张其奇认为北京和上海会成为锦和资管未来五年的重点。“我们做的业务不需要通过城市化的连锁发展去扩张,这和地产开发不太一样。”他表示。

  另类资产也下手了

  写字楼、商场等存量物业之外,产业园区、工业及物流地产、数据中心等内房企较少关注和布局的另类资产,却是近年外资青睐的对象。

  凯德在这方面的布局,恰也是从2018年开始,当年其与宁波市海曙区政府签署合作意向书,计划投资150亿建设中新宁波智造产业园,而2019年110亿新元收购星桥腾飞,获得大量优质产业园区资产后,进入布局的快车道。

  “目前我们在中国的新经济资产规模差不多有30亿新元(约人民币156亿元),我们的目标是在接下来2-3年做到50亿新元(约人民币260亿元)。”凯德投资(中国)首席执行官潘子翔在近年8月接受采访时如此表示。

  其所说的新经济资产,即产业园区、物流和数据中心,目前亦是凯德投资重点。

  华平同样对产业园和物流园青睐有加,上述东久新宜的数据便是证明。

  于此同时,华平亦在布局数据中心。 去年末,其完成28亿美元“华平亚洲地产基金”的募集,重点投资亚洲的地产项目,数据中心是重点关注之一。

  今年8月,据彭博报道,华平投资和麦格理资产管理公司拟对博浩数据服务有限公司进行约4.5亿美元的投资。公开资料显示,博浩数据是中国定制化数据中心建设运营服务商,专注于大规模、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项目的开发。

  ▲华平在国内收并购的部分项目,无冕财经制图。

  实际上,这类资产,既符合政策导向,自身抗风险能力也更强,投资回报率更高,关注长期收益且有长钱的外资,自然更为关注。

  一组数据可以直观对比。

  2020年,疫情影响下,凯德44座商场的物业净收入(NPI)为50.10亿元,同比下降了13.2%。反观产业园、工业及物流地产,仍维持23%较快的同比增速,出租率在90%左右,抗风险能力可见一斑。

  据克而瑞分析,按净收益率来看,凯德的产业园等新经济资产项目达到7%,而商场仅为4%,从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新经济资产的获利能力更强,若能长期保持较高的净收益率,未来将更具长期投资价值。

  特别是数据中心,需求旺盛、政策利好。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上称,预计“十四五”期间,大数据中心投资将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将带动各方面投资超过3万亿元。

  虽投入成本高,但收益也相对高,这便是数据中心投资热潮的关键。

  “高投资回报率,是数据中心受投资者青睐的重要原因。”第一太平戴维斯研究部董事、华北区研究部负责人李想在接受财新采访时表示。

  他举例,一线城市优质服务式公寓、优质甲级写字楼、优质购物中心、物流地产高标仓的投资回报率从低到高,分别为2%-2.5%、3.5%-4.5%、4.5%-5.5%、5%-6%,而数据中心依据不同的区位和运营能力,投资回报率可达10%至20%。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只是外资逐利的逻辑,与内房企大不相同,前者显然更擅长等待,后者而今正处低迷,正是反思和调整思路的好时期。

  参考资料:

  外资扫货中国商业地产 财新周刊

  “捡漏”城市更新:华平投资6亿美元加码内地资产布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外资抄底房地产 经济观察网

  亚洲数据中心投资潮涌 财新周刊

免责声明: 创客100遵守行业规则,本站所转载的稿件都标注作者和来源。 创客100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创客100”, 不尊重本站原创的行为将受到创客100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 如有异议可投诉至:admin@100tm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