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100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软件 > >> 正文

为什么很多人发完语音后,要再听一遍?

2023-09-02 23:07 来源:科普中国     

  9月2日,你有没有发现,身边有很多人,每次发完微信语音消息,都会自己再重新听一遍?哪怕是跟朋友随意聊天,都要再点开重听一遍。

  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聊聊。

  发完语音后总重听 是一个自我验证的过程

  “发完语音后再重听一遍”的行为,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这么做,而是发生在有着某些特点或动机的人身上,这背后其实是一些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社会心理学家斯旺提出过一个自我验证理论(Self-verification theory),他认为人们有了解真实自我的倾向,所以人们总想获得客观的、准确的和有诊断性的信息,以降低有关自身能力和人格特征的不确定性。

  换句话说,人们总是会想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确认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举个例子,有个人认为自己很聪明,那么他就会积极地验证这一观点,比如从事脑力活动、选择性地寻找、接受和保留能够证明自己很聪明的信息、试图让别人相信他很聪明等等。

  心理学家冈萨雷斯曾设计了一项研究,要求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在房间里浏览 Facebook 上自己的个人信息,结果发现一段时间后,这些志愿者的自尊水平显著提升了,尤其是当一个人编辑或选择性呈现个人信息时,自我评价也会随之改变。

  这说明人们在网上发布和传递的个人信息也是自我验证的一个过程。

  换句话说,现在线上交往的日益普遍,对于有些人来说,网络上构建的自我形象尤为重要。

  再加上我们处在一个集体主义社会中,通过向他人表露信息来进行自我验证,是一个很重要、很普遍的方式。而重听语音消息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声音比起文字包含着更多的个人信息,包括音色、语气、用词等等。

  比如网上有很多人认为自己是“声控”,指的是特别注重声音,会因为对方的声音而喜欢上对方,这说明声音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特征。

  人们通过重听自己声音,来确认自己的声音是否好听、语气和用词是否符合个人特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概念和评价就会得到巩固,比如更加确信自己是温柔可爱的,或具有男子气概的等等。

  当然,有的是重新可能是看看自己有没有说错话,从自我验证理论的角度来说,出于谨慎不犯错的原因重听语音,同样也是自我验证的一种方式。

  因为这代表我们希望验证自己是一个靠谱的、不粗心的人。

为什么很多人发完语音后 要再听一遍?

  过度的自我验证 可能让人“固执已见”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无论是重听语音消息,还是所谓的自我验证过程,听起来似乎是一种自恋,但其实自我验证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自我验证有助于我们形成稳定的自我概念,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会驱使我们去寻求相应的外部评价,从而强化自己的身份角色及特点,即使外部评价与自我概念不一致,我们也有机会对此进行调整,直到形成一致性。

  研究发现,如果总是接触与自我认知不一致的信息,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会下降,同时也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比如我觉得我数学很好,但是如果我接下来一直做一些难题,那我就会怀疑我的能力,自我概念产生冲突,为了保护自己,我可能会选择否认、逃避等消极策略,也许以后我再也不会喜欢数学了。

  因此,我们会经常需要进行自我验证,建立和巩固自我概念,以维持一定水平的自尊和自信。

  从这个角度来说,每次都要重听一下自己发的微信语音并不是什么坏事。

  但自我验证也并不是一个百利而无一害的过程,因为自我验证往往是在选择性地寻求与自我认知一致的信息,这意味着我们会倾向于忽略、否认和逃避那些不一致的信息,尤其是当我们的自我认知并不准确的情况下,自我验证反而可能会使我们陷入“固执己见”的牢笼。

  大部分时候,我们可能都意识不到自己的这些倾向性。

  这样就解释了有些人只爱听自己想听的那些话,而对于那些不爱听的,就选择逃避、辩解,甚至大发脾气。

  这是因为自我概念产生了冲突,内心随之产生了不适感,进而做出了消极的情绪反应,却搞不清自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反应。

  总的来说,“每次发完微信语音,总是重听一遍”,都是在进行自我验证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帮助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验证中,构建稳定的自我认知和评价。

  参考资料

  [1]Gonzales, A. L., & Hancock, J. T. (2011). Mirror, mirror on my Facebook wall: Effects of exposure to Facebook on self-esteem.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4(1-2), 79-83.

  [2] Swann, W. B. (1987). Identity negotiation: Where two roads mee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6), 1038.

  [3] Gonzales, A. L., & Hancock, J. T. (2011). Mirror, mirror on my Facebook wall: Effects of exposure to Facebook on self-esteem.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4(1-2), 79-83.

  [4] Nadkarni, A., & Hofmann, S. G. (2012). Why do people use Facebook?.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2(3), 243-249.

免责声明: 创客100遵守行业规则,本站所转载的稿件都标注作者和来源。 创客100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创客100”, 不尊重本站原创的行为将受到创客100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 如有异议可投诉至:admin@100tm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