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A股市场程序化交易规模持续上升,逐渐成为国内证券市场投资者的重要交易方式之一,有关程序化交易的误读亟需澄清。程序化交易是指采用程序自动化决策来执行操作的交易工具,既不能等同于量化交易,也并非量化投资专属工具。
程序化交易与“手动交易”相对应,区别在于交易执行时是否借助程序化工具。可简单理解为下单时是否借助系统,人工下单即为手动交易,系统下单则为程序化交易。
程序化交易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证券市场中的股票组合交易,随着电信网络的兴起和成熟,程序化交易在证券和期货期权市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明汯投资总经理裘慧明此前曾公开表示,事实上,不管是主观投资还是量化投资,不管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去评估和使用该工具。
他提到,在美国,不仅是量化投资机构,几乎90%以上的机构投资者基本都采用“程序化交易”的工具,包括主动管理中的主观投资龙头富达基金(Fidelity)、被动管理中的指数基金龙头先锋集团(Vanguard)等等。
裘慧明是国内最早一批将人工智能技术成功应用到金融市场的私募管理人明汯投资的创始人,有着超过20年的投资经验,历任全球知名投资机构Millennium基金经理、 HAP Capital资深基金经理,还曾供职于全球知名投资银行瑞士信贷投资银行、德意志银行的自营量化交易部门并担任基金经理。
程序化交易是技术进步和市场创新的体现,明汯投资裘慧明指出,程序化交易除了有利于投资策略更加便利地执行、促进各类专业机构投资者拓展参与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之外,还提高了市场的定价效率:高效的程序化交易让市场上价格的偏差得以在短时间内被纠正,使其更接近内在价值,有助于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对于程序化交易是否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的讨论,明汯投资裘慧明此前也曾作出解释,在他看来,程序化交易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交易策略程序在运行的过程中,随着交易信号的出现,限价指令不断形成、报送、执行和回报,与相对较短的持仓相配合,形成流动性需求的同时,也释放了相应数量的流动性供给。流动性的增加使市场价值提高,吸引更多投资者加入市场,形成良性循环。